2005年我第一次接觸穆斯林,這20年間許多友好的拜訪和建立友誼,始終沒有帶領人信主,2025年更因為當地政策劇烈變動的關係無法進入當地,聽到長老分享印尼在穆斯林福音工作有許多可以學習的部分,所以就舉手報名,但在踏上印尼之前,始終不知道要學習什麼?以過去的經驗來看,曾有遇到穆斯林歸主的見證,都是透過在異象異夢中主親自的指示,使他們成為主的門徒,既然都是主親自的工作,實在不知道在「人」的身上能學習到甚麼呢?
在拜訪的過程中,實在很大的震撼大大的開啟眼界:牧師介紹他們的核心同工,有華僑、爪哇人、巽尼人、阿富汗難民等,來自多元民族的一群人(大部分穆斯林背景),有如初代教會的組成,因著成為爾薩的跟隨者,大家可以在此彼此相愛、彼此服事、關切彼此的事情,那種同心合意、興旺主工的火熱,非常美好。
在牧師分享教會事工的過程中,提醒了許多寶貴的想法:
l 鼓勵信徒「道成肉身」(Jump for them =>變成他們讓他們能相信):
在傳福音的過程究竟是「被傳者」要變成「基督徒」的樣子才能信福音?還是「基督徒」要變成「被傳者」的樣子,感染他們使他們有機會信福音呢?
這裡鼓勵信徒成為「爾薩(Isa)的跟隨者」還是繼續當「穆斯林」,而不是當「基督徒」,在這裡基督徒的意思不只有基督的隨者,參雜更多的西方思維,例如衣著暴露、飲酒狂歡、男女關係混亂…等;繼續做「穆斯林」意味住在穆斯林群體中,使基督信仰成為一種生活方式(Life style),透過1)為對方禱告,2)生命的改變,3)關懷他人生命的需要,藉著生命的改變影響身旁的人,使他人也成為爾薩的跟隨者(MBB: Muslim Background Believer)。不是將基督的跟隨者徹底拔出他們原有的生活,而是將信的人如種子一樣撒回原來的群體中,融入原來的群體裏,接觸原來的親人朋友,在信任的關係下、在合適的時後表明信仰,使對方有機會聽聞福音。
V傳福音者 ← _變成我才能信_ ← 被傳者
R傳福音者 → _變成你讓你信__ → 被傳者
[反思]:這應該也是在台灣教會常見的問題,來到教會的人會顯得格格不入,他們要學習成為「基督徒」的樣子,才能被教會接納成為教會的一份子。
l 凡事先禱告,讓信徒先看到「耶穌」而不是看到「人」:
信徒信主後詢問牧師、師母要如何傳福音給家人,他們總是建議信徒「先禱告」,求主預備和平之子,當和平之子來到我們面前時,我們要做的就是找到那扇「門」,將福音傳遞進去。信徒也認真忠心的為家人朋友禁食禱告,帶出很多福音的果子。教會信徒分享的過程中,有位姊妹在信主之後很想傳福音給妹妹們,她為此禁食禱告40天後,再去找他的妹妹,妹妹看到她生命的改變也願意跟隨爾薩。
[反思]:當他人把難處告訴我時:我生病了→我幫你介紹醫生、我沒錢→我幫你募款,我似乎都沒有第一時間跟他說:我們來禱告,求主幫助你。通常禱告都是最後一個無藥可救時的方法,為何不第一時間來禱告呢?為何不第一時間來經歷神呢?
l 將最純全、不參雜的福音傳給人(as pure as I can):
人往往不是拒絕「福音」而是拒絕「包裝」,牧師用一個很生動的比喻,他拿起現場一個塑膠盒裝著一塊馬來糕,遞給一個同工吃,但隔著塑膠盒無法下嚥,必須把塑膠盒拆開後才能把裡面美味的食物吃下去,福音也是如此,我們在傳福音時常帶著過多的外包裝,人不是拒絕「福音」而是拒絕「包裝」,但我們常要別人收下連同包裝的福音,以致產生很多拒絕。與人分享福音時,提醒自己盡量回到福音的本質,給予對方最純全、不參雜的福音就是我們該做的。
l 做好基督徒該做的:
在與團隊一起去家庭探訪的過程中,也看到每位同工神奇地都能找到自己的定位,女人與女人談話、男人與男人談話,爪哇人與爪哇人…身為印尼華僑的牧師則在旁邊納涼觀察大家,牧師表示,在印尼人的村莊內,身為華僑的身分其實是派不上用場的,過度、刻意的拉近距離反而會造成戒備心,就讓合適的人去與合適的人陪談,這是最好的做法。
在與我們的福音使者和平姊妹談話的過程中,也曾聊到那身為台灣的基督徒我該做甚麼呢?和平姊妹說:「基督徒就做好基督徒,讓別人看到好的見證。」聽到這個答案,我心裡想這應該是最難的吧???和平姊妹繼續說:「每個人都做好自己能做的,讀到聖經耶穌的一個教導,就去做好這件事、知道兩件就去做好這兩件。與主有好的關係、為主做好見證、善待身邊的人(印尼穆斯林移工),讓他們感受到基督徒的善意、誠實,進而產生好感與羨慕,待他們有需要時有MBB陪伴和關懷,福音就很容易進入他們的心中。」神給每個人不同的身分,我們就做好我們當作的。
l 自己的門徒自己帶:
這個團隊有個有趣的現象,他們都會說自己的師傅是誰。他們由某人帶領成為MBB後,會由師傅為他施洗、由師傅跟進關懷自己領信的門徒。自己的門徒自己帶、自己的羊兒自己顧,這樣彼此在信仰上都不會閒懶,會不斷的進步。團隊也會在信徒初信時就開始就給目標(vision):許多基督徒沒有異象,所以只將福音停留在自己,這裡的信徒一信主之後就給vision:「你們信主是因為神愛你們和你們的家人,差派你們去把福音傳給他們」,信徒們就有動力不斷禱告、傳福音給家人和朋友。
當我在印尼教會看到在電視上才會看到的阿富汗難民坐在我的面前,親口陳述他們在阿富汗的故事,如何輾轉來到印尼、如何成為爾薩的跟隨者、如何經歷神信實的帶領,雖然有很多波折但陸陸續續把家人全部都帶來印尼一起生活,聽著牧師師母分享之後要去伊朗邊界探訪堅固信徒,明明是那麼危險的行動,他們卻是那麼的期待。我深深覺得台灣信徒很幸福,我們享受著平安與富足,但同時也很可憐,我們缺少很多為主冒險的經歷。
呼應出發前心中的疑問:「到底要來跟印尼的團隊學什麼?」我在第一次與團隊見面時就問牧師一個問題:「使穆斯林信主的秘訣是甚麼?」我們在西北做了這麼多年的朋友都沒有果效,好想知道他們的話術和步驟是什麼?牧師只給我一段經文:「所以我告訴你們:被神的靈感動的,沒有說『耶穌是可咒詛』的;若不是被聖靈感動的,也沒有能說『耶穌是主』的。」(林前12:3)我當時還覺得沒有得到心目中的答案,在整個行程結束後,看到這個團隊多元但同心、福音傳遞的使命感強力,每個成為爾薩跟隨者的穆斯林與主都有直接且親密的關係,師傅緊緊的帶著、關懷、堅固信徒們(時時用網路、一年幾次實體見面),他們也很清楚自己身負「進入」穆斯林群體傳遞福音的責任,這是神給他們榮耀的、無人可取代的角色,他們也為此付上代價(有人被逼迫、受排擠),那我們台灣基督徒榮耀的、無人可取代的角色是甚麼呢?
在這個人口快速移動、政治經濟迅速變化的時代,許多印尼偏鄉中的人前仆後繼的來到台灣工作,想改善家庭生活條件,福音使者和平姊妹說:基督徒就做好基督徒能做的事。如果能參與在這個福音的合作鏈當中:1)台灣的基督徒成為美好的雇主與朋友,善待接納這些遠赴重洋的異鄉穆斯林。2)福音使者和平姊妹與喜樂姊妹能扮演異鄉的同鄉人,關懷他們在異鄉的難處,在合適的時間傳福音給他們。3)在印尼的教會關懷移工在印尼的家人,也在他們回鄉後繼續關懷跟進。每個人都在神給的位分上盡責,成為穆斯林福音工作的小小螺絲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