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傳之聲2025年第四號 3-1 在破碎中看見真光--麗山堂林冠宇傳道

 



一、 初遇邊緣群體的震撼:

 

20243月,首次隨差傳團隊踏上馬來西亞巴生的土地,拜訪服務難民、無文件與無國籍群體的「愛全能中心」(ElShaddai Centre)。此行如同一記重錘,敲醒了我安逸的認知。

 

愛全能中心為這些被世界遺忘的群體,從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搭建了學習的平台。在資源極其有限的情況下,他們向當地的各教會、機構租借空間,提供學習環境,確保這些弱勢孩童有機會改變生命、改變人生。每一次的投入都代表著孩子生命軌跡被翻轉的可能。

 

中心也積極接觸大學碩博國際留學生,提供英語會話團契平台,不僅滿足其人際與語言需求,更成為認識福音的契機,並引導他們成為當地弱勢群體的關懷與教育志工。

 

相較於台灣的安定富足,此處難民群體最迫切的需求,竟是生存的基本:溫飽與受教育的權利。愛全能中心如同荒漠中的綠洲,面向十數個不同族群,提供教育、糧食、醫療、家庭關懷。他們在龐大的物資、人力與心靈需求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那份堅持與愛心,令人動容。

 

二、 青年宣教行,生命再度觸動

 

20257月,團隊帶著10位來自地方教會高中以上的學員再次踏上這片土地。心情複雜。一方面為著學生們的安全和語言溝通擔憂,另一方面又滿心期待他們能親身經歷這份跨文化的觸動與屬靈的看見。

 

行程雖與去年相似——探訪羅興亞、阿富汗孩童的學習環境、家庭、男女庇護所及紡織中心,但深度與互動卻大為不同。這次,我們有更多機會融入當地孩童群體,透過詩歌、戲劇與遊戲,嘗試跨越語言隔閡,傳遞簡單的愛與歡樂。

 

三、 進家關懷的看見:苦難中的「真愛」

 

深入社區探訪,尤其是羅興亞家庭,帶來了最深刻的衝擊與省思。

 

「真愛」的省思與彰顯:

 

得知許多羅興亞少女的婚姻被視為改善家庭經濟的手段。初潮來臨即被「安排」嫁給出得起聘金的對象,美其名為「好歸宿」,實則淪為交易。在此景況下,向他們闡述「真愛」的聖經真理,似乎顯得格外艱難。然而,神卻讓我們在一個極其困苦的家庭中,看見了「真愛」的具體彰顯。父親因工傷骨折,高昂醫療費壓垮全家。但父親並沒有將女兒當作金錢籌碼出嫁。更令人感動的是,女兒展現了非凡勇氣與犧牲:她以僅自學三個月的英文,承擔起帶父親就醫的重任。在羅興亞文化中,未婚女子拋頭露面已經很不容易,更別說面對外界的異樣眼光甚至譏諷羞辱。然而,為著父親與全家,她依然在困難處境中負重擔當、犧牲自我、竭力守護家人,正是「真愛」最真實、最有力的見證——「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不求自己的益處」(林前13:4-5)

 

對台灣安逸處境的反思:

 

目睹羅興亞家庭在生存邊緣仍竭力守護的「真愛」,不禁對比台灣相對安逸的環境。我們許多青少年在物質豐裕中成長,卻常在進入青春期後,過度聚焦於男女交往關係。然而,這種關係有時容易被「迷戀」或追求「肉體歡愉」所主導,反而模糊甚至取代了更核心、更基礎的「家庭關係」與「責任承擔」。我們追求浪漫刺激,卻可能忽略了親情中那份無條件接納、彼此扶持、共度難關的連結。相較於羅興亞家庭在苦難中淬鍊出的那份捨己之愛,無疑成為莫大的提醒。 促使我們反思:在我們的教導與牧養中,是否足夠強調「愛」的真諦——那份包含責任、犧牲、堅忍,並紮根於神、延伸至家庭與社群的整全之愛?

 

四、 散聚宣教的見證與策略

 

此行另一大收穫,是親身見證了愛全能中心如何智慧地實踐「散聚宣教」。這次出行,我們有許多機會與來自中國大陸等地的留學生互動。他們離鄉背井,面臨語言適應、人際孤單等挑戰。愛全能中心同工主動進入校園,看見他們的需要,透過友誼、英語團契,並巧妙運用聖經故事(如按才幹受託的比喻 - 25:14-30),引導他們思考神所賜的才幹(專業、能力)當如何運用。同工提出反思的問題:「你想做那領五千兩銀子的僕人,得主人信任託付最多嗎?但主人託付的『銀子』,可能正是你的專業與才幹!你是否曾用它去教導、幫助他人?」當學生表達「沒時間、沒機會」時,同工便適時邀請他們參與服事難民的事工。這不僅滿足了留學生的人際需求,更將他們帶入福音行動中,發掘能力,經歷付出與成長。

 

愛全能中心在人力、經費皆有限,但同工們展現了他們的創造力與忠心事奉的心志。他們積極發掘、連結當地資源(包括留學生群體),努力實踐神所託付的使命。他們不僅「做」慈惠,更謹記保羅對提摩太的教導:「你在許多見證人面前聽見我所教訓的,也要交託那忠心能教導別人的人」(提後2:2)。他們致力於「傳遞」——將異象、負擔、服事機會,傳遞給志工等群體,培育下一代僕人領袖。

 

五、 聚散宣教大使命~禾場是「人」,人在移動

 

A.馬來西亞:

 

數據令人心驚也令人振奮:馬來西亞有約19萬難民/無文件者(其中32%為孩童)、至少約130萬無證件勞工、以及約17萬國際留學生。這些群體絕大多數來自「10/40之窗」的未得之民地區。這使馬國成為亞洲極其重要的散聚宣教禾場。

 

散聚宣教在全球化人口流動的時代,漸漸成為普世宣教的策略。愛全能中心的異象清晰而具策略性:向今日流散在馬來西亞的難民、留學生傳福音、培育門徒。他日當他們有機會返回母國(或遷徙至他處),這些信福音的「散聚群體」,將成為最自然、最具潛力的「宣教士」,將福音的種子帶回原鄉或散播到新的地方。這正是「去,使萬民作主門徒」的大使命在當代極具智慧的實踐。

 

B.台灣在地應用:

 

這策略對台灣教會極具啟發性!環顧我們四周,有眾多來自印尼、菲律賓、越南等地的外籍移工、配偶與留學生。他們同樣面臨語言困難、文化適應、人際孤單等需要。愛全能中心的模式—看見需要、建立關係、提供實際幫助(如語言支持、團契)、分享福音、引導參與服事、賦予異象—正是台灣教會可以積極學習並應用於本地「散聚群體」關懷與福音工作的寶貴藍圖。在我們身邊,就有廣大的「未得之民」禾場等待我們去擁抱。如當地同工所述,「禾場」是人,當群體遷移時,宣教禾場也一起移動,當基督徒移動時,宣教動力也一起移動。

 

六、 生命的轉化

 

這次一起出行的學生們,勇氣遠超我的想像,他們以簡單英語、真誠笑容,甚至肢體語言,主動與當地孩童互動。面對羅興亞、阿富汗孩子羞怯卻渴望關注的眼神,學生們自然地蹲下身注視、擁抱,用創意遊戲打破隔閡。當歡笑聲在簡陋的教室中迴盪。我清楚看見,愛無需完美語言,真誠的陪伴就是最有力的溝通。

 

「他們有的不多,卻比我們更懂分享。」

 

「原來『家』不是房子有多大,而是像斷手的爸爸,寧可缺乏也不賣女兒…」

 

「我們抱怨生活不夠富裕時,他們正為一碗白飯感恩。」

 

這次體驗營,不僅是「服事」,更是神親自塑造青年生命的現場:祂拆毀文化的高牆,將「宣教」從名詞,轉化為可觸摸的生命交流;祂擴張境界,讓年輕心靈在跨出舒適圈時,聽見祂對萬國萬民的呼喚。